雷火·竞技 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12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行政“下山”,市场“上山”,改革“重启”庐山|2024年终报道·身边的改革》的报道。 庐山牯岭镇。新华社发(程鹏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打开庐山的方式有很多,“改革”或是最深刻的一种。 庐山,在汉语文化圈中的地位无出其右,文人墨客为她写下了一万六千多首诗词。它是中国最早与世界接轨的名山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也被誉为“人文圣山”。 光环之下,更显庐山近年的落寞:靠山吃山,一山多治,政企不分,逐渐沦为一座守旧固化之山。 为重塑形象,激发活力,庐山加快改革进程。最新的任务单上,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 改革在途,九江市委常委、庐山市委书记邵九思认为:“庐山已经落后了二三十年,我们是在‘补课’。” “一山六治”下的发展掣肘 核心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这是庐山风景名胜区近日交出的最新成绩单,也是庐山改革成效的初步体现。 “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庐山市委常委、文旅委主任袁勇难掩兴奋之情,同时坦言,当前庐山与国内一些名山相比仍有差距。 作为全国首个以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山,庐山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和外国友人,仅诗词就留下了1.6万余首。“世界名山”“人文圣山”的美誉,庐山实至名归。 然而,时代变迁如潮水涌动,庐山一度陷入“发展迷雾”。 庐山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张琛表示,长期以来,庐山进山游客人次徘徊在120万,而黄山早已突破300万人次,张家界则超过400万人次。景区投入不足,多年未开发新旅游项目。“同为世界名山,黄山和张家界优势明显,而后起之秀的云台山、三清山正在迎头赶上。” 2015年,庐山在江西的旅游“龙头”地位首次被取代。数据显示,当年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财政总收入为4.31亿元,而三清山风景区的财政总收入则达到4.61亿元。 近年来,在疫情冲击和旅游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庐山的门票收入维持在2亿元左右,但山上的各类支出每年高达6亿元。不少游客吐槽:“庐山从全国顶流景区跌落为三流景区。” 长期关注庐山改革的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国新认为,庐山旅游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管理体制不顺畅。庐山是江西最早成名、资源最优、市场潜力最大的景区,同时也是历史负担最重的景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山多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庐山先后经历了11轮改革。每轮改革中,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是核心议题。原庐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330.4平方公里,在历次改革中,其行政主体名称、管理范围和隶属关系多次变更,最多时形成了“一山六治”的局面,涉及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庐山垦殖场和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等6个部门。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不到石门涧,难识庐山面”“登庐山不到太乙村,只算半个游山人”……“一山六治”之下,各涉山单位各自为政,各类经营者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在资源开发上,重复建设、标准不一;在旅游营销上,各自为政,互争客源,由此引发了“一座庐山,一路上山,一路买门票”“导游都不清楚庐山景区要收多少钱”等乱象。 庐山市委书记邵九思痛心地指出:“庐山原本是一座花果山,后来成了唐僧肉,再逐渐变成了马蜂窝。如果不改革,它最终会沦为无底洞。” 为破解“一山多治”弊端,2015年8月,江西省启动并实施“撤县设市留局”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星子县,设立庐山市,将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纳入庐山市行政区划。然而,由于“市局分设”,未能彻底解决“管理两张皮”的问题,旅游管理“各自为政”、旅游经营“政企不分”、旅游发展“门票依赖”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2020年启动“市局合一”改革之前,庐山在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诸多堵点和难点。 尽管多次改革涉及机构撤并,但机构庞杂、职能紊乱、人员冗余的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1471个行政事业编制划归庐山市承担,省市层面仅消化了8个编制,这对精简队伍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如袁勇所言:“这就像往鄱阳湖里倒水,难起波澜。” 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保护是皮、旅游是毛”的论调。有观点认为,庐山保护是第一位的,旅游发展会破坏庐山的生态和遗产。以往的改革多着眼于保护和管理机构的设置,缺乏对景区转型升级的具体谋划。 此外,庐山管理部门面临的考核指标长期以疗养接待任务为主,对景区由单一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休闲游等多元化发展的探索不足。 更为棘手的是,庐山管理部门对本应独立经营的下属公司干预过多,将其当作二级行政班子。以庐山观光车公司为例,其内部设有13个层级,“连招个讲解员都需要层层批准”,严重影响了市场化经营效率。 让深改的春风吹遍牯岭镇 为破解“一山多治”的困境,2020年,江西省推动庐山市与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实行“市局合一”改革。经过三年努力,山上山下逐步实现了财政统一、门票统一。 2023年,庐山启动新一轮改革,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旅游经营管理机制,推动行政化有序“下山”、市场化快速“上山”。 不久前,一段雨中庐山瀑布的绝美视频火爆全网,登上热搜榜首。视频中,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网友纷纷感慨:“开始懂得李白的浪漫了”“古人诚不欺我”。 让李白写下千古绝句的秀峰村,村民曾长期以采石为生。 “那时候,到处尘土飞扬。晴天站在高处看,秀峰村像被扣了一个盖子;雨天进村,裤脚全是泥点子。”秀峰村党支部副书记管伟峰回忆,除了生态环境恶劣,以前山上山下各自收费,秀峰景点内容单一,游客不愿意来。时间一长,很多游客误将10多公里外的三叠泉当作李白诗中的瀑布,村民对此十分气愤。 2023年,庐山市深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改革。从当年9月1日起,庐山景区实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政策,秀峰、白鹿洞书院等10个景区统一纳入庐山风景名胜区门票体系,打破了过去庐山门票仅限当日使用、仅能游览海拔800米以上核心景区的限制。 “现在花160元买一张联票,七天内可以畅游山上山下所有景区。村里的游客明显多了,新开的民宿和餐饮店也跟着多了起来。”管伟峰说。 旅游从“冷”变“热”,秀峰村顺势将关闭的采石场改造成“飞行乐园”。一顶顶颜色鲜艳的滑翔伞从秀峰村对面的山坡缓缓滑下,如同朵朵七彩云,与秀峰瀑布交相辉映。 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精简机构尤为困难。庐山“市局合一”改革中,九江市委给予大力支持,将100名干部安置到市辖区。 2023年5月20日,新组建的庐山市文旅委、林业局、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局、文化文物保护中心、天然林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我是文旅委的首任主任,负责统筹庐山文旅规划、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袁勇表示,庐山实现了“一个部门抓旅游、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机制保运行”,有效避免了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的问题。 邵九思曾到黄山交流,一位在山上工作27年的环卫工人的话让他印象深刻:“保护好黄山,不仅是责任,也是饭碗。如果黄山没了,我就没工资,也会失业。”邵九思感慨道:“我们也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守护好庐山这块金字招牌。” 黄山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令邵九思深受启发。回到庐山后,他提出“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双网合一’”的景区治理新模式。按照“景区分片、片中分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方式,将全山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和30个“二级网格”。通过山上山下一体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管理,庐山实现了资源保护、游客服务和市场管理的有机统一与高效协同。 48岁的陈庐春曾是庐山管理部门的一名四级调研员,如今他有了一个新身份:花径仙人洞片区片长。他的日常工作不再局限于办公室,而是穿上黄马甲,深入片区网格,开展巡查、接诉、服务等工作。 “我们网格内有29人,都是从原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企中转岗来的人员。在网格内,我们既是服务员、保洁员,又是监督员、安全员、救护员和宣传员。”陈庐春说,网格化管理后,景区内已基本看不到垃圾、烟头和黑导游的身影。 庐山驻山单位众多,但景区治理一直存在议事范围窄、驻山单位参与度低、多元主体缺乏协作等问题。 2023年7月,庐山市(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探索成立庐山风景名胜区联合党委,推动景区各单位改革共推、组织共建、大事共议、治理共抓、资源共享。 庐山市气象局作为驻山单位,承担着收集、分析并发布庐山气象信息的重要工作。 “我2017年来工作时,山上单位繁杂,灾害预警信息的对接经常混乱。改革后,通过联合党委,我们可以直接对接文旅委,气象灾害信息预警效率大幅提升。”庐山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汪鑫乔说道。 联合党委办公室主任涂刚介绍,为更好地发挥驻山单位作用,当地将其归类,组建了酒店康养、民生服务、金融保险、科研环保等4个行业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各行业单位的组织资源和工作资源。 联合党委将分散力量聚合为整体,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景区治理、竞争和发展优势。 “新一轮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我们将继续推动庐山改革走深走实走新走好,让深改春风吹遍牯岭镇。”邵九思说。 “有形之手”推“无形之手”上山 1979年6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故事片《庐山恋》。次年夏天,首映礼在庐山电影院举行,“新中国银幕第一吻”引发了巨大轰动。此后,这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恋歌几乎每天都会在庐山上放映。 到了1997年8月,仅庐山东谷电影院,该片就连续放映了18年,用坏了10个拷贝,累计观影人次超过120万。 1984年,中央发文同意成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此推动下,庐山粮食局、商业局等单位完成改制,组建了49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迅速激发了庐山的市场活力。 不仅如此,庐山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率先面向市场推行国有民营体制。“将国有资产承包出去,让民营企业参与庐山旅游的经营。”张琛回忆道。 张琛是江西大学金融系的高材生,1992年毕业后就回到庐山,担任中泰合营庐山大厦的前台服务员。一时间,他成了庐山上的热门话题。 “开行业会议时,庐山总是排在第一排。各地名山纷纷到庐山学习,说门庭若市一点也不夸张。旺季时,游客把酒店挤得满满当当,有些人甚至去牯岭镇的学校打地铺。”张琛如此描述当时庐山在中国旅游版图中的地位。 先发却未先至,庐山在寻找“无形之手”的路上,走得太过漫长。 名头响、客流多,既收门票又有拨款,“那些年,庐山的日子过得太风光。到了淡季,保洁员甚至去东南亚旅游。”曹国新感慨道,“但企业越铺越大,入不敷出,最终把负担撑到了极限。” 以庐山游客服务中心为例,售卖门票的是一个单位,查验观光车票的是另一个单位,管理网络售票机的又是另一个单位。网络售票机打印纸用完了,旁边卖门票的人也不管,因为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责。 在将这些业务统一交由企业运营后,仍有人质疑:“卖票业务可以交给企业,但验票应该由行政事业人员负责,企业违法成本低,风险难控。” “名义上是运营庐山资产的国企,却变成了收租金的‘物业公司’。这些公司普遍缺乏运营能力,资产长期对外出租,一租了之,甚至出现租金一降再降、无人承租的现象。”邵九思坦言,庐山宾馆在近20年间无法进行大规模改造。到2016年,宾馆彻底停业荒废,房屋几近坍塌,职工每月只能领取200元生活补助。 如何在推动行政化有序“下山”的同时,让市场化快速“上山”,让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庐山选择以国企改革作为突破口。 2022年,庐山通过资产确权整合了山上的47家国企,组建成立庐山文旅控股集团。 这家新国企肩负起更多市场化改革的重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针对性地开拓客源市场,拓展多元化业务,逐步实现“小政府管理、大集团运营”的模式。 截至目前,庐山文旅控股集团在酒店投资运营、商业资产市场化运营、别墅提升改造、旅游数字化打造等方面收获了较显著的改革红利。 2024年国庆假期,庐山接待旅游人次在全国339家5A级景区中排名第9位,创下历史新高;闸机日客流量突破百万,居江西省第一。 “2024年,庐山购票人次预计达到220万,同比增加60万人次。”张琛表示。 独枕大江,襟带鄱湖,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庐山的悠,既流淌在牯岭之巅,也铺展在山下的众多景观之中。 庐山市通过组建环山文旅集团,整合观音桥、三叠泉、白鹿洞书院、秀峰、碧龙潭等环山景区,同时全新打造花语世界、飞行乐园等农文旅项目,助力城区、湖区和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 除了新晋网红打卡地飞行乐园,秀峰村还新开了20多家精品民宿,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今年10月,秀峰村的民宿“银河谷”正式开业,外观简约大气,内饰古色古香。村民王飞也有了新身份——民宿管家。 2023年,王飞家的两栋老房子被一位客商签下了20年的合约,用于建设精品民宿。王飞通过培训成了“银河谷”的管家。每天在自己家里打工,既赚工资又收房租,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 在邵九思看来,市场化改革在突破传统用人藩篱的同时,也为庐山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们让不懂经营的国企管理层和职工走出机关、办公室,有的去社区当干部,有的到观光车、索道等企业一线工作,收入与景区营收和服务数据直接挂钩。他们腾出的岗位,则留给新引进的数据工程师、职业经理人等‘新庐山人’。一年多时间,我们引进了200多名大学生,超过以往二三十年的总和。”邵九思说。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庐山 “6、5、4、3、2、1,新年快乐,新年如意!” 2023年12月31日晚8点,气温降至冰点以下。在庐山上最大的广场——牯岭镇街心公园,一场跨年音乐晚会点燃了数千名年轻人的热情。65位网红达人现场直播,带动全平台曝光量超14亿。 跨年狂欢20天后,庐山迎来降雪,银装素裹的牯岭镇又举办了一场冰雪演唱会。一大群年轻人踩着乐队的节奏,在漫天雪花中尽情舞动。年轻人又多了一个爱上庐山的理由。 颜经纬是庐山文旅控股集团旗下文演公司负责人。他的团队共有14人,除了一名管理剧场的老员工,其余成员清一色是“90后”“00后”。 “集团要求我们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这逼着我们不断拼创意、拼策划。”颜经纬瘦削的脸上略显青涩,但语气中透着干劲。 紧抓年轻人的需求,庐山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码。 今年7月至8月,每晚7点半,牯岭街心公园准时启动“庐山恋歌”主题音乐活动。最热闹的互动环节莫过于情侣上台对唱。颜经纬团队用相机、摄像机和无人机捕捉现场画面,将其实时投影在舞台大屏幕上。 “气氛到位了,不少男士当场表白求婚。我们还免费为他们剪辑视频。”颜经纬说,他们甚至将婚姻登记处设在庐山恋电影院,领证的新人不仅能免费享受爱情套房和烛光晚餐,还能终身免庐山门票。 今年夏天,庐山推出真人NPC通关游戏《寻仙记》,同样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古代名人”与游客“不期而遇”,互动形式包括对诗、集章、换取通关文牒,让游客以文会友,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意之旅。 活动的热度超出预期,以至于“李白”都不够用了,颜经纬不得不从南昌请来更多演员上山扮演角色。 与此同时,开设一批电竞酒店和电竞房间,引入瑞幸、星巴克、塔斯汀等时尚餐饮品牌,还将部分酒店的圆桌餐改为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简餐……诸多细节彰显出庐山对年轻游客的诚意。 “当你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的时候,抓住年轻人肯定不会错。今年庐山的购票人次同比增加60万,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张琛说,他接手庐山文旅控股集团时,就坚定了要走年轻人路线,如今,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几乎全是“90后”。 庐山文旅控股集团的办公地点位于九江市濂溪区的庐山新城。从这里开车到牯岭镇和庐山市区都只需40分钟左右。 相比山上的牯岭镇,山下的庐山新城为颜经纬这样的“新庐山人”提供了更便捷和丰富的生活配套,也利于企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才。 事实上,庐山新城早在2010年便启动建设,规划新建5000套住宅,逐步将山上与旅游无关的人员迁至山下,腾出更多空间供游客使用。然而,由于就业机会有限,生活便利性不足,不少人又陆续回到了山上。 “当时山上的业态比山下丰富,这批人显然更容易在山上生活。”曹国新补充道。他还指出当时的另一个问题:山上空间趋于饱和,而山下的旅游资源利用不足。“环山景点如珍珠般散落,鄱阳湖的世界级观鸟资源和上千年历史的优质温泉都尚未充分开发,这些潜力巨大。”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改革方向,庐山将充分发挥优质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旅游整体打造与集群发展,加快建成环庐山、大庐山、泛庐山旅游圈。 曹国新认为,将一座“山”改革为一个“市”的方向是正确的。过去十几年间,山上与山下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改革正是弥合这道差距的关键力量。 记者手记 撬动名人别墅“硬资产”变文旅“软实力”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闵尊涛 庐山别墅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既是庐山的人文风景线,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别墅,一直是摆在庐山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记者在庐山采访了解到,当地正在全力推进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以此撬动“沉睡”的别墅资产,使之成为鲜活的旅游资源。 据介绍,目前庐山景区牯岭镇区域共有房屋2137栋,其中别墅623栋,已办理产权证的房屋有1076栋,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属的889栋房屋已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有恒产,才有恒心。在完成确权的基础上,庐山积极引入外部资金、人才、团队和品牌,激活文旅市场。通过外部筹资4亿多元,改造提升了59栋别墅,涉及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聘请锦江、华住、安悦等知名管理团队,对庐山宾馆和别墅村宾馆实施市场化、专业化运营。 然而,部分别墅的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一些归属于不同驻山单位的别墅,因未完成确权登记,长期缺乏保护规划和管理,面临荒废和损毁的风险。庐山别墅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应始终将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充分挖掘其建筑美学和文化价值。 当地干部群众呼吁,应从更高层面统筹推进别墅保护与开发,包括尽快论证成立由住建、文化、房管、城管以及驻山单位等部门参与的“庐山别墅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地方性法规,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国宏认为:“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而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如果别墅长期无人居住、无人问津,它们终将慢慢荒废。”学者彭中天指出,庐山并不缺物理空间,缺的是生活场景和生活美学。应抓住庐山的独特优势,打造专属的生活场景,注入更多文化内涵,让这些别墅的“硬房产”焕发出文化“软实力”。 从“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古论,到“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今论,庐山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庐山不仅是九江的庐山、江西的庐山,更是全国的庐山、世界的庐山。 庐山的管理者和守护者必须以历史和世界的眼光审视庐山、呵护庐山,怀着敬畏之心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字、一墅一泉。只有这样,“庐山天下悠”这一品牌才能拥有最坚实的文化根基。